虞知归

关于扶苏

这几天看了很多直播类的文,和很多朋友交流过,实在忍不住,把我的想法整理了一下,全文胡言乱语,大家姑且一看吧!



关于自杀


在开了上帝视角的前提下,不少人因为知道秦二世而亡,所以觉得扶苏自杀很傻很愚。但是扶苏本人的角度呢?

从大的时代背景而言,他身上或多或少带点先秦遗风。从现实来说,他本人并不知道始皇已经死了。蒙恬劝他的话他听的懂吗?“刚毅而勇武,信人而奋士”的大秦长公子肯定听懂了,但他还是自尽了。对此,史记给的解释是“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但在这之前有“使者数趣之”,他肯定犹豫过,那为何还是自杀了呢?我个人觉得不是因为儒,不单是因为仁,相反恰恰是因为法,因为秦律,因为大秦的立国之基。

扶苏蒙恬有疑又如何?诏书自沙丘而来,使者是陛下的使者,最重要的,诏书上的印玺是真的,这封诏书在三十万长城军或大秦百姓眼里,它就是真的。只是他们没有上帝视角,并不知道始皇已经死了,这个诏书从根本上就是假的罢了。抛开上帝视角,扶苏面前实际上只剩下了一条路——遵秦律,奉诏书,自尽。

为什么说只剩下一条路?因为自孝公时商君徒木立信以来,秦国的立国之基就是法,是秦律。抗诏,这个行为实质上就意味着乱法,乱立秦之基,可谓后患无穷。从哪里看出后患无穷呢?自然是前事之师——周,平王东迁后的春秋战国。他也许发自内心地不相信父皇翻车了,不想让自己变成乱泰的源头。但事实就是如此的不巧——他伟大的父皇翻车了,取代他的十八弟更是崩得前无古人

有朋友说扶苏主要会被后世人说学儒学傻了,是因为扶苏是被作为君王来教导的,而法律在那个时候是约束其他人的,而扶苏在几乎明确被指定为继承人,下一任帝王的时候,却因为约束臣民的法律而自杀了,这才是他被后人指责学儒学傻的主要原因,他没有一点下任君王的自觉。

这个关键点有两个

之一还是在上帝视角——我们已经知道“始皇帝病逝沙丘”这个结果了,但当时的时间节点上,知道这个确切结果的只有三个人——赵高,胡亥,李斯(史记说了还有五六个宦官,但有实际话语权的只有赵高和李斯,胡亥都可以忽略)。诚然,扶苏本人或许并不是受秦法约束的一般臣民(虽然我觉得这个不太符合秦代画风——参考他们老赢家最著名的王太子惠文王嬴驷哈哈哈),但三十万长城军(乃至蒙恬本人)是一定不在不受秦法约束的范围的。这就又回到了那个关键且致命的问题——始皇帝到底死没死。就,无解啊!只能说政哥翻车过于突然,而扶苏本人离政治中心又太远(这一点我突然觉得政哥可能真的没想起来他们家那个前车之鉴的老祖宗——对,就是惠文王嬴驷)

之二,扶苏有一个法理上或者说程序上十分致命的问题——以“太子已立,遣使者以罪赐公子扶苏蒙恬死。”印证,一直到始皇突然崩逝沙丘,“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之前,他在程序上都不是秦国的王太子乃至始皇一代的太子。扶苏或许是公认的继承人人选,但他本人又确确实实没有名正言顺的名分……

然后蒙恬列传关于矫诏自尽写的也挺有意思“太子已立,遣使者以罪赐公子扶苏蒙恬死。”——如果按这个记载顺序,即使扶苏“复请”,依旧会被拍得死死的。

嗯……感觉他杀可能性还挺高的……


然后关于“尚安复请”,做一点小小的评论区讨论后的补充——秦代不孝是法律意义上的大罪,还是非公室告,被告人不得上述。而三十万长城军面前宣告的始皇帝“亲自”盖章的不孝……尚安复请?各种意义上没机会7了罢。


老实说,按史记那个记载,扶苏身上真是哪哪都透着一股先秦君子遗风而不是儒家……



关于造反


然后,关于“扶苏造反成功”啥的,我觉得他就算想造反,有这个心,也不太可能成功。这和性格无关(我真不觉得扶苏是个柔弱不能自理的小白花哈哈哈),和秦制有关。

即使他和蒙恬坚信反常有妖想动手,就真的能在无诏无令的情况下调动三十万长城军吗?史记写蒙恬有疑的反应是“请复请,复请而后死,未暮也”。他并不是让扶苏造反,他有疑的是内容,而不是诏书本身,这可以侧面证明这个诏书至少从程序上是没有问题的,是真的。三十万长城军并不是蒙恬或者扶苏的私军,他们是大泰的兵士,是大秦的子民,是要遵秦律,守秦法的。谁也没开天眼,谁能保证始皇已经死了?(一如刘据被逼造反前没有人能向他保证武帝还活着)前面也说了,他在程序上不是太子(刘据是太子呢,不是还有个任安以及一堆想把他拉下马的人吗?)

就……



关于性格与理念


好多朋友觉得扶苏仁善甚至于仁弱,跟惠帝似的,然后还觉得他被儒家洗脑了,继位之后一定会用儒弃法……个人觉得不太可能。

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其实没有直接记载表明扶苏是单一受儒家教育长大或者说他受儒家影响很深的事实。

陈涉世家就不说了,始皇本纪里和李斯列传都没有明确提及。虽然两篇传记都同时提到了淳于越和扶苏,但没有说扶苏的老师是淳于越——淳于越出场的主要对手戏来自李斯。

始皇本纪里“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是扶苏对焚书坑术的谏言(然后他就去上郡了……),“皆诵法孔子”更多的应该是陈述既定事实而不是他本人偏向儒家。“恐天下不安”不安的是“【皆】【重】法绳之”而不是【法】

然后始皇本纪和李斯列传里明确提到分封郡县之争时,前者的主角是王绾和李斯,针对的是齐楚燕这些远距离的“新秦地”。后者的主角是淳于越和李斯,在法古(周分封)和不法古(全面郡县)。好像……也没有扶苏啥事。

他本人应该也是受法家教育长大的(可以参考刘据——好谷梁不代表不学公羊)——山东六国的经典应该属于公子王孙的必修课,仁不代表仁善过头(其实司马迁直接评价为仁的很少,先秦有个典型例子“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史记魏公子列传》),而始皇是属意扶苏为继承人的,说明政哥本人也考虑过大秦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样可以参考刘据——如果没有巫蛊之祸,猪猪不可能换太子吧)。

史记原文“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他反对的是“重法”而不是“”,是“”而不是部分,原因史记也提了“天下初定”“黔首未集”“法孔子”——这些都代表着一点,天下在地理上统一了,但是在文化思想上没统一。陡然间让六国之人(我觉得主要是齐楚燕,并且是士族)转向法家,他们能转变的过来?不搞小动作才有阿飘呢!不然为啥始皇遇刺“大索十日”找不到人?

所以扶苏最有可能的方向就是儒法并用,部分地区全面郡县(韩魏赵)部分地区缓郡县,暂分封,再一步步瓦解(齐楚燕)——有没有很眼熟?眼熟就对了,因为汉朝就是这么干的,然后武帝采纳推恩令把他们家宗室一步步蚕食了。

秦汉真是互补的可以。



关于沙丘之变


再说一下心腹,尤其是有影响力的心腹的问题——赵高首先是始皇的心腹,才会成为胡亥的老师,李斯也是如此,然后他不想失去相位。那么,除了赵高和李斯以外,巡游途中有没有同样受始皇信重而有可能偏向扶苏的人呢?有,蒙毅。看看,多么均衡,一边一个。原本应该是这样的,但是事情就是如此凑巧,按史记记载,始皇病逝沙丘时,蒙毅还在会稽未返。那么沙丘之变,赵高只需要说服李斯,就能成功了。



所以……

政哥啊政哥,你这翻车翻得真的是!!!

过于突然!没有预案!冥冥之中透露着大秦命尽的天意……

政哥,怜爱你……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主要分析材料来自史记,不喜勿喷。


评论(35)

热度(58)

  1. 共4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